学历内卷带来的尴尬:学历光高没用,还得优质
当代社会发展太快,快到让人还没等反应过来的时候,时代或者说市场局面就已经发生了变化。比如学历内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话题。在
当代社会发展太快,快到让人还没等反应过来的时候,时代或者说市场局面就已经发生了变化。比如学历内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话题。
在以前,人们认为学历竞赛的目标就是越高越好:比如在2000年的时候,多数人没有第一学历的概念,普遍认为,只要拿到了硕士研究生学历,就要高于本科学历。就好比最差的大专学历也是大学学历,也要好于最牛的高中学历一样。毕竟高中再好,其学历层次也只是高中,大专再差,其学历层次也是大学专科。
甚至在2000年的时候,哪怕是完全自考生(这里指的是大专和本科的学历都是自考获得),只要拿到了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,那么,多数人也不会去关注他的本科层次,而是认为这是一个有着硕士学位的高材生。
但是这个局面在之后二十年岁月里发生了变化:比如2010年的时候,就出现了“第一学历”争议,即学历查三代的话题。比如很多人拿到了硕博文凭以后,却因为是专升本学历出身或者本科出身较差,而遭到用人单位拒绝。当时这种现象在媒体上还引发了关注,但是到了2023年,这样的现象其实早就见怪不怪了。
甚至就连某些以低学历群体扎堆著称的短视频平台上,当有人发布自己的清北硕博学历证书的时候,评论区普遍会问:你本科毕业于哪里啊?可见第一学历概念深入人心。
而关于第一学历的问题,互联网上也存在吵翻天现象。所谓吵翻天可以理解成:对于第一学历不好的人来说,坚决主张最高学历才是正统。而对于高考院校还不错的人来说,则整天鼓吹高考后的学历才衡量一个人的实力。总之,各种争吵,本质上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而来,无所谓对错。
其实本专家认为,随着学历内卷的继续深入和短期内没发展,过去一刀切衡量学历的模式已经过去了,在未来,学历光高还没用,还得又高又好——注意又高又好这四个字,是重点。
1、又高又好
在二十年前,人们对于学历的要求是高就可以。在那个时候,由于硕博很稀缺,所以,即便是完全本科生,如果拿到硕博学历以后,想去大学当老师也是没悬念的事情。甚至媒体还会认为这是很励志的现象。不得不说,在那个年代,这种现象鼓舞了太多的青年学子。
在十年前,人们(其实这里主要指的是用人单位)对学历的要求,是二元制的:高可以,好也可以。所谓高,指的是如果出身是民办本科、专升本或者成教,但如果后续拿到了全日制硕博学历,也可以接受,所谓好,指的是虽然没有硕博学历,但如果本科毕业于985,那也是可以优先录用的。
终于在2023年,京城出现了学历学历倒挂现象:那就是京城的应届毕业生群体,硕博的人数居然比本科生多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学历要求也发生了变化:学历需要又高又好——也就是说,单独的高或者好,也是不行的。
比如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本硕博都毕业于名校,这意味着,光有清华本科学历,没有读硕博不行,但如果有硕博学历,但本科出身不好也不行。
归根结底在于,高学历群体太多了。
2、结语
其实学历体育化现象将会越来越明显。所以,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如果子女并非具备一定天赋的话,继续在教育赛道消耗,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可言。故而本专家建议诸位家长:理性消费。
TAG:学历,现象,本科,群体